6月3日,新华网以《阳光学院:推动新工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走深做实》为题,从“以链建院 以教促产”“协同育人 转型发展”“就业导向 人岗适配”三个方面,专题报道我校如何发挥企业办学主体的产业优势,打造产教发展共同体,建立多方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贡献“阳光方案”。
近年来,阳光学院充分发挥企业办学主体的产业优势,积极探索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之路,提出“产教发展共同体”协同育人理念,不断深化“前厂后校”产教融合范式;树立“产业链办学”理念,依产业链建立新型学院;强化“场景化育人”教学模式,全面推行项目式教学;全面落实“三全育人”理念,构建导师制和书院制育人模式。依托校企优势资源互补,引企入教,推教入企,支持校企人才双向流动,共建专业、产教融合课程、实训基地、产教融合教材等,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3+1”现代产业学院育人模式,鼓励支持多主体协同育人,增强服务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建立多方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在福建省本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大项目“现代产业学院“3+1”应用型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研究成果中,强调现代产业学院是“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和有效载体,是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办学实体。学校先后与福建电子信息集团、名筑建工集团有限公司、福建百纳在线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7个产业学院,其中与福建电子集团共建的“智能信息技术现代产业学院”入选省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项目,学校组建5大服务产业应用型专业群,2个入选省级示范性专业群,4个学科进入省高校应用型学科建设(培育)名单;学校入选福建省一流应用型高校建设培育单位和2个重点建设学科。
以链建院,以教促产
现代产业学院兼具产业属性、教育属性和专业属性于一体的实体性人才培养平台,是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有机衔接、深度融合的有效载体。阳光学院积极探索实践以“链”建院的新型组织架构模式,创新教学组织,增强产教粘合度,让校企由合作真正迈向融合。推进“以链建院”模式,打破传统学科逻辑主导院系组织架构。充分发挥产业学院校企政行等主体混合办学的优势,倒逼高校办学组织模式改革,改变同一学科专业群横向建院的“苏联模式”,转向依托龙头企业或聚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需求为导向的纵向专业设置模式。
师生在智能智造产学研创新中心基于真实企业项目进行研发设计
建立“产业-专业”循环互动模式,优化调整专业结构。产业端拥有最前沿的技术和对人才需求的预测,对市场具有高度敏感性和判断力,不断强化校企合作,校企共同参与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行业企业最新的标准和产业人才素质能力求融入培养方案,共编应用型教材,将企业真实的项目引入课堂,聘请行业企业技术人才入校任教,为企业或行业未来发展培养适合的储备人才。
协同育人,转型发展
产业学院聚焦行业发展趋势,对接职业标准,对接岗位任务的求,以行业企业技术革新项目为依托,开发校企合作课程,将行业、企业最新标准融入课程内容,推动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生产流程、项目开发等产业需求对接。现代产业学院基于产业需求岗位的能力培养校企联合开发课程,累计应用型课程50余门,建设9个核心课实验平台资源。共遴选20门校级应用型“两化”试点课程,2门课程入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42门课程获批福建省一流本科课程。重构课程体系,强化模块化课程设置。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素,应用型课程强调和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应立足于行业创新链条的动态发展,推动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生产流程、项目开发等产业需求科学对接。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讲究知识体系完整性和顺序性,忽视实际知识运用的复杂性和融合性,产业学院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坚持OBE和CDIO理念,于2019年全面推行“课程工作化,工作课程化”的“两化”应用型课程改革,聚焦产业或岗位核心能力的达成度而反向设计课程,引入知识图谱和学习地图的理念,搭建“模块+能力目标”的应用型课程矩阵,更贴近未来工作场景的实际需求。
学生在高博会现场带观众体验VR虚拟现实互动设备
转变教学模式,全面推行项目式教学。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校企双方人才流动机制,开展导师联合授课和联合指导,打造高水平的教学团队,推进与企业合作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成“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目前,学校共创建169个不同类型的名师工作室,组建近60余个导师组,累计聘任近千名校外导师赋能学生就业升学。
就业导向,人岗适配
就业是民生之本,能否实现充分就业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标志。产业学院是打通学生从学校学习到社会就业的最后“一公里”,同样肩负着提升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的使命。
职场求前置,将产业人才需求或岗位核心能力求融入日常教学。产业学院日常教学充分吸纳行业企业一线技术创新和产业前沿科技创新成果,注重将岗位能力培养、行业标准等转化为教学内容,大力推行“3+0.5+0.5”“3+1”等校企人才联培模式,让更多的学生前三年在产业学院学习,第四年依托企业项目开展毕业设计和实习实践活动,让学生尽早进入工作场域,实现“毕业即就业”的无缝对接。
推动教学评价改革,建立以能力为导向的多维度评价模式。教学评价形式由以理论考核的终结性评价转向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等的过程性评价,由传统注重教师“教得如何”转向关注学生“学得怎样”,由“一张卷”的标准答案转型一个项目的具体操作过程来设置评价维度,教学评价基于岗位能力,引入企业或岗位的评价标准或模式,形成符合新工科全周期综合化培养求的“能力+素质+知识”的评价体系。
“好年华 聚福州”高校毕业生招聘会现场,参会企业与学生面对面交流
完善“专业-就业”联动机制,人才培养“出口”决定“入口”。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是最接近市场需求的,理论上而言应该是毫无疑问最受欢迎和不担心就业的,如果产业学院内的专业学生毕业后出现“就业率低”现象,校企应复盘人才培养的各环节,找到供给侧和需求侧之间的堵点,持续优化和改进,让专业发展真正围绕着产业人才需求转,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把专业建在产业上,提升人岗匹配精准度,提高人才供需的衔接水平。(阳光学院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长 兰石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