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这支由36名阳光学院志愿者组成的“保护陈宝琛非物质文化遗产志愿者服务队”来到马尾天马山公园帝师陵园开启了新一轮“赴约巡护”之路。

福州马尾天马山公园北侧的有一座帝师墓,长眠着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福建师范大学创始人陈宝琛。这是阳光学子义务巡护帝师陈宝琛陵墓的第9个年头。过去的8年,这份“守护”都是由“福建好人”郭锦贤先生携手阳光学院师生完成的。“你有空的时候,能不能替我们上山看看?”郭锦贤先生是马尾区房管局的一名职工,1993年,他因陈宝琛先生后人的一句不经意的询问,便义务巡护扫墓31年。

2015年退休后,郭锦贤先生渐感岁渐长,力不从心,便开始联系高校志愿者团队,希望将守护工作交接给年轻一代。在他和陈宝琛先生后人的影响和带动下,阳光学院的志愿者迅速响应,纷纷加入到守护帝师墓的行列。

2017年,阳光学院成立了保护陈宝琛非物质文化遗产志愿服务队,定期到墓前清理杂草,缅怀先贤。直到2024年6月,郭锦贤先生过世,阳光学院青年志愿者们依旧遵守着和郭老先生的“约定”,全面接过了义务巡护的接力棒。清明将至,在这片郭锦贤先生曾经无数次踏过的土地上,身着志愿马甲的阳光学院志愿者有条不紊地展开祭扫工作。



阳光学子的志愿服务之举也收获了陈宝琛先生后人萧幼谊等人的满满感激,特意向阳光学院寄来了一封感谢信。“我们虽然身处各地,但对故乡有着深厚的感情......今年回乡看见年轻学子的热情,心情无比激动,特以此方式对贵校表达我们的敬意和感谢”。

“马尾云深藏旧冢,师魂长照读书灯......”现场,阳光学院志愿者以真挚的情感和文字表达了对这位福建近代教育主要奠基人的敬仰与追思。




阳光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主席 黄鑫
我们独立开展帝师陵巡护活动后,在祭扫活动中增加了缅怀陈宝琛先生和郭锦贤先生的环节,还融入了宣誓仪式,既是对他们的深切追思,也是为我们这支尚显稚嫩的团队注入信心与力量。
在活动现场,志愿者们冒雨坚持的身影让我看到郭锦贤先生无私精神的延续。这种风雨无阻的坚持,正是团队走向成熟的见证。今后,我们将更聚焦于如何成为文化的传承者,将陈宝琛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郭锦贤先生的奉献精神持续传承下去。
青年志愿者 蔡宏宇
活动现场,我感受到了阳光学院志愿者的凝聚力,以及志愿者们无私奉献的精神。通过这次活动我重新了解了陈宝琛先生的故事,更让我真切触摸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脉络。我希望在未来可以继续策划类似的活动形式,将马尾区的历史文化和人物精神传承好、发扬好。
帝师墓前的石阶永远有人清扫,文化的根脉永远有人守护......郭锦贤先生用三十一年种下的守护种子,正在年轻一代阳光学院志愿者的手中“生根发芽”。阳光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指导老师郑非表示,巡护帝师墓不仅是阳光学院引导学子践行志愿服务精神的重要手段,更是学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未来,学校将依托保护陈宝琛非物质文化遗产志愿服务队,同其他高校展开合作,共同举办学术研讨会和联合巡护活动。此外,阳光学子们还将积极运用专业知识,对帝师墓和陈宝琛相关文物进行拍摄、建模,打造线上展览馆,让更多的人了解陈宝琛先生的深厚学识和卓越教育成就,打造行走的“大思政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