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阳光学院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工作会暨审核评估工作推进会召开。本次会议围绕“强内涵”“树特色”“立德树人”“质量保证”“教学成果”5个部分展开,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全体校领导及全校教职工参加会议。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助理杨海晋主持会议。

根据教育部工作部署要求和福建省教育厅具体安排,我校将于2025年接受教育部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更好地推动下一阶段的迎评工作,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实现高质量发展,学校特邀福建省教育评估研究中心副主任王长旺、山东协和学院创始人盛振文教授等专家来校作主题分享。
现场还举行了《应用型教育教学》新刊发布仪式,并为校内同行评议专家颁发聘书。《应用型教育教学》由阳光学院主办,是一本以交流探讨应用型高校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经验的内部刊物,旨在为全国同类高校的教育管理者、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提供经验交流分享平台,共同推动新时代应用型高校高质量发展。


强内涵
《新一轮审核评估中“五个度”的理解和把握》

福建省教育评估研究中心副主任王长旺围绕新一轮审核评估的“新”内涵、审核评估“五个度”的要求、学校做好自评自建工作的建议三个方面展开详细解读。
他指出,新一轮审核评估体现了导向“新”、方式“新”、理念“新”的三个新内涵。其中,“五个度”(即达成度、适应度、保障度、有效度、满意度)是衡量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的准则,是审核评估的重要基准和尺子。他强调,要重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积极主动服务社会需求;要确保质保体系良性运行,努力构建优质质量文化;要尊重多元主体价值取向,持续改进人才培养工作。他表示,今后,学校要进一步聚焦本科人才培养工作,以评促强,强目标、强价值、强内涵,提质增效,追求卓越,不断引领学校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树特色
《项目式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智能终端技术学院院长马秀荣教授围绕课程体系改革、项目式教学实践、实验室建设三大板块,分享了学院对项目式教学的最新进展和思考。
经验采撷
为确保教学能够紧密贴合国家标准,并符合产业技术的最新动态与未来走向,智能终端技术学院探索了基于产业链办学的课程体系改革。以激光雷达系统项目为例,学院基于项目所需要的原理和技术等,开设了相应的专业基础课、核心课、选修课和集中项目实践,真正做到了技术内容和课程知识相对应。
与项目式教学相适应的实验室需要与产业同步,不能闭门造车。因此,学院鼓励学生自主开发课内实验项目,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同时积极与企业共建实验室和研发中心,推动实验开发环境与产业同步,通过复制产品生产线到学校,建立学生实训实践基地,探索企业人才订单式培养模式,助力学生高起薪就业。
《导师组建设工作报告——以导师组建立基层管理组织》

元宇宙与新媒体学院院长池灵达副教授现场分享了元宇宙与新媒体学院导师组建设思路和经验。
经验采撷
元宇宙与新媒体学院以建立基层教学管理组织为目的,设立了13个导师组,自上而下管理,构建全员覆盖、按专业划分的基层教学管理组织。
导师组充分整合学院教学资源,老师按专长入组,实现教学、实战、教研、科研、指导学生“五合一”,为学院与教师减负提效。通过设置教务、业务双组长,实现双管理架构,融合“422考核机制”给组长赋权,为导师组提供空间,把人聚拢,逐步建立健全基层管理体系,充分赋能学院的本科教育教学工作。
《有标准有路径有资源——P1-P7人才培养的分级方法及实践》

工业互联网学院院长罗成立教授结合课程体系改革、项目式教学实践及资源建设等,详细介绍了学院在“P1-P7”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实践与思考。
经验采撷
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噪点”多、基础难度大、成长方向不明等痛点,同时,解决教师面临学生实践训练碎片化、参与指导环节少、无法掌握成长进程和难以与行业标准接轨等问题,学院结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基于学生的学习目标,设计了有标准、有路径、有资源的“P1-P7”的成长路径和“L1-L7”的学习路径。
为了支撑该人才培养模式,学院积极建设学习资源和平台,包括共享学习路径、专业知识图谱、实战案例教学资源、视频教程和学习社群等。同时,学院还建立了职业生涯规划平台,提供知识图谱数据分析与报告,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和发展,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帮助他们实现“学有所值”。
《聚焦数字商业产业链办学赋能新文科建设:主要举措与阶段性成效》

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张其春教授现场分享了经济管理学院人才培养改革的思路和经验。
经验采撷
为进一步推进新文科建设,经济管理学院全力构建“146办学体系”。该体系旨在聚焦数字商业产业链,重点打造数字商业内容生产、数字供应链运营与管理、平台运营与数智决策、数字营销与商业服务四个育人场景,从专业优化、教师转型、课程体质、模式创新等方面作为切入点,完成“打造专业群、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拓展社会服务、开展科学研究、培养师资队伍、开发课程资源”六大核心任务。
目前,经济管理学院通过举办教职工直播大赛、推进“一课程一专业”制度及创办企业冠名的实战微专业等经验做法,转型成效初显。
立德树人
《阳光学院新时代船政文化育人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基于总纲如何做好立德树人特色案例的考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杜云教授围绕创建船政文化育人体系的基本思路、船政文化如何融入学校工作各层面、行动方案基本思路三个方面,为阳光学院如何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特色办学提供了思路。
观点采撷
要走好阳光学院船政文化路线,就要回答好“什么是船政文化”“船政文化如何融入学校工作各层面”两个问题。
基于船政文化历史背景与船政精神出发,深挖其文化底蕴与精神内核,让船政文化及其精神成为阳光学院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构建具有阳光特色的“船政文化六大育人机制”,通过加强课程建设、创设文化场景、强化重要仪式、加强话语建构、推动船政文创、加强宣传推广、推进学术研究、学生主题活动等重要举措,将船政文化全方位融入阳光学院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厚植文化基因,形成阳光学院特色的育人模式。
教学成果
为强化教职工对新一轮审核评估的认识与理解,学校邀请山东协和学院创始人盛振文教授作专题报告。盛振文教授结合山东协和学院的实践经验,围绕“教学成果的培育与申报”,为我校教职工提供了宝贵的指导经验。

盛振文教授指出,教学成果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产生的,要充分认识教学成果独创性、新颖性、实用性的内涵,充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持续探索教学新质生产力,以自身优势作为教育成果培养的建设重点与申报方向,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
质量保障



为进一步提高学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强化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副校长达新宇教授作学年度教学工作总结与暑期安排。
教质教研处(评建办)常务副处长陈菲,教务处处长冯奎胜教授分别作题为《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设计与行动》和《2024级人才培养方案符合度与达成度评价》的主题报告,为下一阶段的评建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阳光学院高度重视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成立迎评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本学期以来,多次组织评建工作专题会议,围绕评估指标、对标特定产业链特定场景、依托实战项目开展高质量发展工程。
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全体教职工将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深入理解审核评估内涵,明确目标任务,凝心聚力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